教学资源的科学性范例6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58-01
对于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只是完美的预设、问题的设计,还有课堂随时的生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关注课堂的生成,关注学生的音乐感受、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抓准契机,适时地进行启发,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峰回路转――教学中化“险”为夷
【资源一】捕捉学生的表现需求促进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突发“事故”的时候,教师如果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措施,就可以化“险”为夷,让随时迸发的智慧火花点亮音乐课堂。比如学唱《小儿垂钓》,在纠正第四乐句“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发现一个四分休止符学生唱时很容易抢拍。为了突破难点,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怕得鱼惊不应人,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去表现?是怎样的神情呢?”学生纷纷表示声音要很弱,不能和路人说话,怕惊动水里的鱼。学生按照要求唱,声音是弱了,但还有少数学生会抢拍唱。就在此时,班上一位男生大声“嘘”了一声,还用手在嘴边传神地做出闭嘴动作。他的这一举动,引发同学们纷纷效仿,一时间课堂喧闹起来。不过,这个男生却给了教师灵感。教师立即肯定他的创意,惊喜地说:“怕得鱼惊而不应人,食指放到嘴边,做一个闭嘴的手势,但能不能大声发出‘嘘’声呢?”同学们纷纷表示此处应该无声胜有声。接着教师和这个男生合作示范,在四分休止符处边唱边加入手势表演,赢得满堂掌声。可见,教师要机智地将课堂中的意外小插曲及时化解,要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目标,根据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得课堂峰回路转,进而将课堂教学向纵深推进。
二、顺水推舟――教学中推“波”助澜
【资源二】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生成
教师必须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以恰当的方式把“意外亮点”当作生成的“课眼”,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领和点拨。比如教唱《甜甜的秘密》,第一乐段悄悄地送“秘密”,引导学生感受如何用声音来表达。学生表示“送‘秘密’要悄悄地,声音唱得弱些”。“歌曲中多处出现八分休止符,它们的音乐表现作用是什么呢?”教师随即问道。有的学生说,表现孩子给老师送“秘密”时神秘激动的心情。有的学生说,表现藏秘密、走路时动作要轻。还有一个学生说,有点做贼的感觉,蹑手蹑脚,左顾右盼,生怕被发现。这个答案,引发学生们哄堂大笑。教做了手势让学生安静下来,顺着学生的思路说:老师明白你的意思,虽比喻不够准确,但表达还是很形象的,表示演唱休止符时要唱得轻巧有弹性。教师随即示范演唱第一乐段。学生通过演唱,了解到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作用,感受“悄悄”送“秘密”的情感体验。可见,面对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应像苏格拉底那样,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课堂生成的学生智慧“接生”。当学生有了思维的“小波澜”时,教师不要因为自己事先固有的预设而无动于衷或加以否定,而要抓住契机,推“波”助澜,让学生在体验与感受中理解音乐,实现情感体验的共享,教学生成的升华。
三、无心插柳――教学中节外生“枝”
【资源三】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生成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延伸教学,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也促使学生“节”外生的“枝”有朝一日长成创新的大树。比如教唱苏北民歌《李玉莲调》时,教会学生歌曲之后,可尝试让学生用家乡方言演唱。扬州地处苏北地区,学生用地道的家乡方言演唱歌曲还是游刃有余的。班上有位来自河南的男孩举手说:“老师,我可以用河南方言演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毛遂自荐颇让教师意外,其他同学也想听他唱一唱。于是,教师就让他先用河南方言读歌词,同学们听了意犹未尽。教师趁热打铁,让他教其他同学用河南方言读几句歌词,并让大家说说河南方言和苏北方言发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河南方言发音带有儿化音,且重音突出,明快利落。接着,教师让这位男孩尝试用河南方言演唱《李玉莲调》,他落落大方,演唱还是很具有河南味的。教师顺势问道:“他唱得中不中啊?”学生开心地应和着:“中。”无心插柳也要让柳能成荫,随即教师总结道:“民歌艺术的精髓在于它的地方语言,而这首苏北民歌要用苏北方言演唱,才能表现出歌曲‘原腔原调原生态、野滋野味野风情’的韵味。”通过对比,学生真正体会到地方民歌用当地方言演唱才更具有地域特色。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既要关注“有心栽花花齐放”的预设实现,更要在意“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动态生成。面对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意外”,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让这些“意外”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让课堂涌动生命之花。
参考文献:
[1]朱春晓.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01).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 生成性资源 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理念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动态生成”正引领着我们对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质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什么是课堂生成性资源?
一、什么是课堂生成性资源
1.我眼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我把它理解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
2.开发生成性资源的前提——善于倾听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话,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回答?他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问题导致他有这样的想法。只有学会倾听,及时把握课堂上出现的新信息,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3.课堂生成的最佳“营养源”——激活滋生
和谐文化,是课堂生成的“滋养液”。自由、安全、和谐的课堂文化才能萌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孵化”出有效的课堂生成。
柔性预设,是课堂生成的“敲门砖”。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变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关注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柔性设计”。
赏识评价,是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评价时相互赏识、相互激励,能营造一种温馨的氛围,给学生以自信与信任、轻松与自由、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土壤”。
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分类
1.质疑型资源——引发精彩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必然会产生许多疑惑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巧妙加以运用,促进动态生成。
在《简单机械》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制杆秤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结论后,有学生在议论:“小贩的缺斤少两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及时抓住这一生成点,引导学生利用杠杆的平衡原理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情况进行讨论,同学们提出三种可能:(1)是秤砣太轻;(2)是秤盘加重;(3)是刻度的准确性有问题。然后,分别用减轻秤砣的重量、秤盘底部粘吸磁铁这两种方法加以验证。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既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课堂中,笔者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注意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意外型资源——趋利避害
在演示用稀盐酸和石灰石抽取CO2并检验CO2的特性实验时,由于课前准备太伧促,拿了一瓶浓度较高的盐酸。结果在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时,产生了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学生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个别调皮的学生怪笑着准备看老师的笑话。我并没有被这意外“吓倒”,也没有采用欺骗、搪塞等手段强行按预设施教,而是顺水推舟,先告诉学生所用盐酸浓度较高,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石灰水不变浑浊的原因以及从中有何感想。 本案例中,我通过对“意外”事件的转化,不但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药品(稀盐酸)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亲身体验。
3.创意型资源——锦上添花
在课堂上,会出现许多创意型课程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放大,使其锦上添花。
试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以测出炒菜锅的深度。
参考答案为给锅盛满水,用一根很细的棒子去测量深度,多次测量,取最大值,做好记号,最后用米尺测出,即为锅的深度。
一学生提出另一种思路:先把锅平放,在锅内滴一滴水,然后在水滴的位置上用记号笔做上记号;最后把锅盛满水,用一根很细的棒子去测量深度,做好记号,最后用米尺测出,即为锅的深度。
该学生的方法的优点是快速、准确地找到了锅的中心,为后面的测量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步骤,同时提高了测量的准确率。
4.错误型资源——妙手回春
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必然会产生一些偏差甚至错误的信息,如果直接纠正或否决,也许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如果抓住这些错误信息,加以巧妙的引导和利用,就会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动态生成资源。
我们学校李老师在上氧气的制取演示实验,由于他是新老师,课前准备太匆忙,结果实验时用了向下排空气法,最后遇到氧气不纯,才发现是操作错误,后来他急中生智,反把球踢给学生,问学生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都不敢说,因为书上虽说向上排空气法,但真正的原因不确定,所以他这样把错误的操作无意中演示了一遍,使学生印象更深刻,效果更好,以后学生不会问为什么不用向下排空气法,也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三、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的注意点
1.不要超越学生能力和偏离教学目标
不加分析地利用这一“生成”,无形就是把整条知识链中的某一环节拆出来,打乱了学生知识系统形成的逻辑性与循序渐进性,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偏离教学目标的生成无异于鹊巢鸠占。
2.摒弃随意生成,把握生成性资源的不确定性
资源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成的时间和制约性。如果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将会受到严重破坏。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素具有方向的不确定性,教育价值的大小不同,有的还可能产生负面教育效应。所以,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
3.不要有悖于文本的人文内涵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课堂上的生成固然精彩,但是如果当学生价值取向有悖于文本人文内涵的时候,教师也不加区分和处理,信手拈来,导致曲解文本,这样的生成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是负效的。
四、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的意义
总之,科学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教学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眼睛。只要我们有正确运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不断反思,善于总结,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周建秋.探索初中科学教学即时评价.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1).
[2]朱清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科学课本(七年级、八年级)[M].
论文摘要: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生成性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活动当中。挖掘幼儿蕴藏的课程资源主要应把握兴趣资源、经验资源、活动资源等方面,开发教师蕴藏的课程资源主要是生活经验资源、教育经验资源、偶发性课程资源等。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与幼儿深层互动,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来源。
一、努力挖掘幼儿本身所蕴藏的课程资源
(一)应趣而生——妙用幼儿的兴趣资源
幼儿虽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科学的思维和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当和幼儿们在一起时,经常会听到许多奇怪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早晨升起、晚上落下,水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等,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深奥的科学道理。也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幼儿无穷的探究兴趣,指引着他们向科学的殿堂一步步迈进。
只有真正了解了幼儿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兴趣点,教师设计的活动才能真正受幼儿欢迎。如在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有的幼儿因为自己种植的大蒜长得高而洋洋自得,有的则因为大蒜长得矮而感觉委屈。幼儿因为大蒜的高矮问题发生了争论,有的说自己浇水多所以长得高,有的说浇水多会把大蒜淹死。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大蒜的生长速度呢?教师在发现幼儿的争论后及时介入,并让幼儿又翻看了自己原来的记录。结果,他们发现各自种植的大蒜是放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同一天记录的时间里温度不同、阳光照射的时间也有长短。究竟是不是这些原因,将信将疑的孩子自愿分成两组进行了研究,一组把大蒜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另一组将其放在背阴的室外,每天坚持做观察记录,结果,他们逐渐发现了两组大蒜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生长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巧用幼儿的经验资源
第一,从善用幼儿的疑问中生成。如在主题性科学活动“蚕的生长过程”中,教师让幼儿每人亲自养一些蚕。一个月后,幼儿带着自己的养蚕日记进行交流。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个明确的再认识和提升。活动中,当教师回顾“蚕是怎样结茧并在茧里由蛹蜕变成蛾后飞出来”时,幼儿却提出:“他们待在茧里时怎么就会长出翅膀,变成蛾呢?”尽管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半天,可幼儿就是不能领会。由于蚕蛹蜕变成蛾是在蚕茧里进行的,幼儿无法用他们的肉眼观察到,而幼儿又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故对自己无法亲眼所见和无法亲自体验的现象很难理解。可见,仅仅靠语言传授是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的。解决的办法是根据这个问题制作一个电脑动画课件,把蚕在蚕茧里的生长变化过程制作成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让幼儿能够亲眼见识一下他们所感兴趣的这个过程。
第二,从妙用幼儿的错中生成。由于幼儿思维发展不成熟,认识事物时往往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很多教师在组织幼儿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时“见错色变”,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教师如果从教学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妙用幼儿的错”这一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幼儿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将幼儿的错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资源,使幼儿从中获益。比如在“认识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幼儿猜想扇动毛巾会产生风,扇动塑料袋会有风,扇动纸板会有风,而扇动小木片没有风。教师就让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许多小朋友验证后仍然认为扇动小木片没有风。原因是扇动小木片时风比较小,扇动的物体太重,因此不能明显感知。因此,教师就要换一些较轻的物体让幼儿扇,比如小纸屑,小木片把小纸屑扇得到处飞舞。由此,他们认识到“扇动任何物体都能产生风”。
第三,从巧用幼儿的话中生成。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活动出现一些闪光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比如在探究“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把海绵放进水里,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就沉进水中。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自言自语道:“海绵吸了水,所以沉下去了。”一句话提醒了教师,为什么海绵吸了水就会沉下去呢?为了给幼儿一个更高的探究平台,教师拿来了天平,让幼儿称一称干海绵和湿海绵的轻重,从而把探究“沉与浮”的活动引向深入。
(三)与生活接轨——活用幼儿的生活资源
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只有幼儿自己知道想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幼儿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利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是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大力开发教师蕴涵的课程资源
(一)挖掘教师的生活经验资源
教师的人生经历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它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矿藏一样需要开采、钻探。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趣事去激发和感染幼儿,引起幼儿心灵的触动,促成幼儿科学灵感顿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激活教师的教育经验资源
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科学经验背景的调查研究。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幼儿对要探究的事物的熟知程度决定他将要探究的程度。对幼儿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幼儿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的主要概念、特征等方面的已有经验,并且还要了解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现象)的主要探究兴趣点。
其次,教师应重视及时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资料反馈。在幼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的指导和为幼儿提供反馈资料也尤为重要。它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一种必要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梳理前期经验和探究过程,作一阶段小结,进一步支撑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作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幼儿新的科学概念和经验的建构提供支持。
最后,教师应注重对科学活动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对科学活动的反思也是科学教育活动非常有效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师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对过去活动的优点与不足加以归纳,这些归纳的结果都能成为教师新的经验和教学策略资源,为其科学教育活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成为下一次活动最有效的资源,促进科学活动的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
(三)善于捕捉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偶发性课程资源
第一,临场应变,适时利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会发生一些不期而至的现象。对这些突发事件和偶然情境,有的教师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予以关注,并将其和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或者本学科的教育价值有意义地联系起来,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
第二,筛选重组,合理利用。在一个真实的科学教育活动情境中,有时也可能同时出现多种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有的与活动有关,有利于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如幼儿突然萌生的想法和建议等;有的虽与活动有关,却阻碍活动的继续进行,如探究过程中幼儿因意见不同突然出现的纠纷等;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教育内容无关的因素,面对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偶发性事件,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背景,先进行筛选,然后根据活动原理对其进行重组。
不是所有的现象和活动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教师的判断和选择在处理类似现象时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辨析出不适当的、毫无意义的意见,选择和强调与科学活动有关的那些意见,以促进科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晓晔,祝军.从各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纲要看幼儿科学教育走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张燕.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j].科技信息,2008,(8).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 课堂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
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的特点,更多地让学生参与,避免简单地灌输,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形成动态课堂,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在把握《大纲》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哲学与人生》各单元理论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贯穿于理论学习之中,与学生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我们以《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课堂活动为例,谈谈我们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对哲学课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一、以《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教学活动为例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内容为《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探讨的理论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是指导学生在人生选择和人生实践中,坚持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尊重规律,自强不息,从而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一)竞拍活动设计
围绕本单元内容,我们设计了一次人生目标竞拍活动。活动程序如下:
1.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推选出各组的组长;
2.由组长统计小组各成员5年内的个人目标,每个成员限提出一个目标;
3.各小组在小组成员所有目标中,选出一个小组目标,并以小组名义写在黑板上;
4.以展出的小组目标为拍卖的标的,每组的竞拍资金为6000元,500元起拍,每次喊价加500元。喊价最高的为买家,组长为竞拍人。
5.写出本次竞拍活动的感想。
(二)竞拍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后,各小组的组长开始统计本组成员的个人目标。对于即将面临实习就业的中职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都进行过设想,写出个人5年内的目标,应该是不太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要实现的目标太多,只写一个太少。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家庭环境,写下一个最符合实际的个人目标。
接下来的一步是小组成员讨论气氛比较热烈的一个环节: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小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综合成员目标,经过讨论,认真思考,写出一条最符合实际的小组五年内实现的目标。并要求组长谈谈最后为什么会确定这个目标。
通过这两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在会计班的教学中,会计班的学生写出了如下的目标: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②五年内存二十万;③周游世界;④考取专科本科文凭;⑤找一份会计工作,工资不断提高。
当各小组将本组的小组目标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时,各组成员都会把所有目标进行比较。这时,对于竞拍哪个目标,各组都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竞拍结果可能出现有些小组如愿以偿,有的小组没有拍到想拍的,而有的小组居然拍到了两个目标,有的小组经过深思熟虑放弃竞拍,竞拍过程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竞拍结束后,我们将各小组的竞拍结果列出来。逐个目标进行分析。例如,对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个目标,我们进一步引导,对于会计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来说,什么才是理想的工作呢?月工资是多少?什么岗位?工作地点在哪里?工作环境要求?发展前景如何?通过这样引导分析,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理想工作这一目标。而对于五年内存二十万,周游世界这样的目标,教师也不应该进行否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追求,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获得物质享受的合理性。我们给学生做了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目前一名中职生的基本工资大概是2000元左右,然后列出每月的伙食、房租、水电、话费、日用开支等,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已经非常清楚,五年内存二十万、周游世界的目标是不太现实的问题,把学生从幻想中拉到了现实,这时开始有学生嘲笑写出这些目标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棍子扑灭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许多的惊喜,五年内拿到二十万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关键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人的发展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并且不断努力。学生们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才能更加脚踏实地地考虑,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必须付出努力。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有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有的则明白了要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定位,重新设定自己的目标。
而当我们关注到竞拍的结果时,有一个小组花了2500元拍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1000元拍到了考专科、本科文凭,总共耗费小组资金3500元拍到两份目标,他们说,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又有了文凭,相信五年后的自己会更加优秀。有的小组开始互相埋怨,意见不统一,有的小组犹豫不决,最后什么也没拍到,有的小组甚至最后否定了小组目标,放弃竞拍。对于这样的小组,我们给予更多的理解。人在做选择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犹豫不决将有可能失去机会,互相埋怨将更不利于团队合作,而当认为目标不切实际果断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一旦确定好目标,就一定要努力。对于那些什么也不拍,认为存了6000元的小组,我们给予的提醒是:你们放弃了一次机会,而这样的机会或许你再也不会碰到。
因此,竞拍人生目标的活动,让学生懂得用哲学思维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学生不光理解了本单元的内容,而且明白了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从而达到了本堂课的目的。而在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学生都会产生我们在课堂设计时没有预想到的情况,而利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可以使得课堂更加动态,同时为我们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
最后,我们让学生写下这次竞拍活动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道:通过这次拍卖,我认识到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愿望、梦想。也觉得部分人的愿望是无止境的。这次拍卖后,让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踏实一点,别过分浮夸。我觉得这次拍卖活动很特别,因为它使我认识到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从而让我发现,若要实现某个梦想、达到某个目标,必须要量力而为,要实现这些目标都要努力,没有东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我希望以后在课堂上有更多这类型的活动,这样可以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实现愿望就必须努力。
二、对《哲学与人生》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让教学活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这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初衷。我们在设计《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人生,真正地把哲学课堂从教师的“授”转变为学生的“SHOW”。而每次在活动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更加开拓了我们教学的思路。因此在设计哲学课的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1. 教学活动设计应灵活开放
当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我们都会根据每个单元的不同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同时要利用好生成性资源,有效进行引导,使得这些资源为课堂所用。
比如说,在竞拍活动中,学生对竞拍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而真的开始竞拍时,有些小组不敢竞拍,担心其他同学笑话,有些小组在说明竞拍理由时,担心说不好,不敢畅所欲言。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气氛不断融洽,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给予鼓励,使学生融入活动中,开始学会思考,师生双方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探究或自发讨论。
2. 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进行充分预设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也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预留“弹性空间”。在实施过程中,要预设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如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应如何作答,应如何引导、归纳。而对生成性资源的关注和整理,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这也是对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种考验。
在竞拍活动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最有可能会写出哪些目标,在分析这些目标时,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引导。竞拍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竞拍的结果:①各小组各自拍下自己的小组目标――这个很有可能。②某些小组可能拍到一个以上的目标;③流拍,不参与竞拍;④某些小组竞拍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⑤几个小组竞争一个目标。对于这些结果,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解释。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在课堂活动中出现偶发事件时,使活动不发生偏差,导致活动失败、失去意义。
3. 教学活动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个性空间
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而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的利用,就是对学生个性的最好保护。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努力成为和别人相同的人,成为讨别人喜欢的人。个性也不是我们拍一拍脑袋为学生想出来,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在课堂中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该传输给学生的是塑造正确的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本文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写出了各自的目标并竞拍,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而学生最后写下的感想,更是一种心灵碰撞后人生观的升华。这些活动环节,都随时产生了许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把握得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标准应多样化
每个学生的成功肯定充满个性,每个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道路。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来实施的,评价措施的运用,也应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在竞买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竞买前要说自己的目标,竞买后要谈谈为什么竞买这个目标,放弃的也要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活动后写的感受,也给予及时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感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附《课堂活动设计表》
【参考文献】
[1]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一、网络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导入精彩,引人入胜
一般的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复习回顾,教师把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一下简单的回顾,唤起学生的记忆;或是提出几个比较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达到回顾已学知识的目的。二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充满期待性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种导入方式虽然能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温习,达到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但是有时因上节课知识重点较多,再加上学生识记情况的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需的时间相应较多,这样就会影响到新课的教学。另外,这种方式也容易使学生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更易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第二种导入方式,一般是教师一上课就开始讲,然后就是让学生读书,找出重点知识,随后同学间相互交流。刚开始时学生还有一定的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也对它失去了兴趣。
利用网络资源却可以改变这一切。互联网上有很多关于小学语文学习的专门网站,如学海知心小站、人教版的官网、无忧无虑语文网、小学语文网、凤凰语文网、中华语文网、语文学科网、5156语文网等,这些网站有视频教学、学习辅导、考题、在线答疑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将实物或图片素材、文字素材、歌曲影视素材、动漫素材、课件资源、教学案例、试题资源等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再现情境,激起热情
网络资源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如一些优美的画面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鹿和狼的故事》一课时,一上课,笔者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问学生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等学生回答后,笔者用多媒体播放凯巴伯森林的美丽画面,让学生在画面的欣赏中理解“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等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欣赏着美丽的画面,聆听着悠扬的轻音乐,学生就像置身于那片美丽的风景中,自然地将课文的第一句读得美丽动人,对凯巴伯森林充满向往之情。然后画面一转,出现花木凋零、林地、狼骸遍地、病鹿苟延残喘的画面,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感到非常震惊,从而激发了他们对下文的学习欲望。
(三)拓展思维,激活课堂
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广大教师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一目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如今的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想象力丰富、接受能力强,但是也容易分心;而网络资源能综合多方面的信息,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利用网络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目前,对这种教学形式的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利用网络资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内容选择
教材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由此,笔者依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拟定了选取教材内容的三个原则:第一,要将教师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述清楚和详尽的知识点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将其表达清楚;第二,要体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即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努力创造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鼓励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能够得出新的不同的认识和结论。因此,笔者以为,不是每节课都需要用网络资源。对一节课而言,也不是从头至尾都需要网络资源帮助教学。网络资源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必须依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需要而定。否则,易造成为网络资源教学而教学,形成教师、学生围着网络资源转的被动局面。
(二)注重教学设计
和教材中的素材相比,网络资源中的素材更加精彩丰富、引人入胜,有时教师会不自觉地想将某个知识点加以拓展延伸,把搜索的相关资源尽可能多地呈现给学生,甚至于追求形式或迎合学生,将与学习无关的网络信息在课堂上过度地渲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做好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不要让网络资源喧宾夺主。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利用网络资源,它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广大教师都能够利用这一有力的武器,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起来。
关键词 草业科学;草资源学;必要性;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42-03
Necessity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of Offering Grass Resource Science Course for Grassland Science Specialty
XIE Xin-ming ZHANG Xiang-qian JIANG Yuan DONG Zhao-xia *
(Department of Grassland Science,College of Agricul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from Grass Resources Science in grassland science major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e concepts and implications of ′grass resources′ and ′grass resource science′ were summariz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some difficulties in grass resourc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onfusions in the use of plant name. Meanwhile,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involv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eaching system,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ation,the new inflorescence concept,and the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 were conducted.Finally,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was emphasize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his course.
Key words grassland science;grass resource science;necessity;teaching experience
草资源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的主体,是初级生产者,可不断地生长、繁殖和更新,具有再利用的特点。其可通过家畜、家禽转化成畜禽产品,来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草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优良抗逆性基因,是人类引种驯化和培育优良品种的天然基因库,可为一些作物提供有用的抗逆基因。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草资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水土保持、污水治理、路坡边坡绿化、采石矿及金属矿尾矿的植被恢复,都离不开草资源的参与。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类的精神需求也日益提高。草地度假旅游,居所环境绿化、美化,高尔夫球场、滑草场、足球场、跑马场等运动场所都离不开优质美观的草种资源。可见,草资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1 草资源和草资源学的概念
广义地讲,草资源包括牧草(饲用植物,包括饲用作物)、草坪草、药草(草本药用植物)和观赏草等草本植物,以及具有相应应用价值的小灌木、灌木、藤本和小乔木[1]。狭义地讲,主要指牧草、草坪草和用于植被恢复、公路边坡防护、污水治理和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草本植物以及具有相应价值和功能的灌木、藤本和小乔木等。其共同特点是以利用营养体为主体,而不考虑或不强调其生殖器官的利用价值[2]。就中国的饲用植物而言,涉及的植物种类多达5门、246科、1 545属、6 704种[3]。但对人类影响最大、经济价值最高且具有重要生态学和遗传学价值的草资源则主要集中在禾本科和豆科,其次为莎草科、菊科、藜科、百合科、蔷薇科、十字花科、蓼科、伞形科、唇形科和石竹科等的一些植物。
“草资源”如同“植物资源”,是一种传统的称谓方式,随着现代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任何一种生物都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存在于种内居群间,也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不仅存在于品种间,也存在于品系或株系间。可以说任何一个植株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gene pool)。因此,目前国际上大都将“植物资源”改称为“植物种质资源”,同样也可将“草资源”改称“草种质资源”。
种质资源(germplasm)又称遗传资源(genetic resources),所谓种质是指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因而种质资源就是指具有不同种质(遗传物质)的可供研究利用的各种植物、植物类型和任何有遗传差异的突变体[4]。其中,植物类型包括自然变异类型,如亚种、变种、变型等,也包括人工创造的植物类型,如组培植物、细胞融合植物、转基因植物、种间杂交植物、辐射诱变植物、染色体加倍植物等品种(系);突变体包括器官突变体、组织水平突变体和细胞突变体等。因此,草资源和草种质资源的概念既联系密切,又有所区别。
草资源学是研究草资源的种类、生境、分布、数量、品质特性及经济用途的科学[2]。种类是指植物物种乃至品种的分类地位、隶属的分类群及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也包括其形态特征描述和正确的生物发生学命名系统,也就是林奈的生物命名的双名法。生境是指植物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植物本身起作用的生态因素,例如平原、山坡、沟谷、水边、路旁、草地、林间、林缘等。数量通常是指草资源的种类数量,也包括各草种资源所隶属的科和属的数量。品质特性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蛋白质、纤维素、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木质素等化学成分的含量,以及生育期特性、遗传特性、生理生化特性、抗逆性等内容。经济用途包括农业用、工业用、畜牧业用、药用、运动产业用、民间利用等,其内容也十分广泛。
2 草业科学专业开设草资源学的必要性
许多人对这些资源知之甚少,甚至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也不甚了解,或者仅知道为数不多的一些常用的草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草类植物也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在许多文学词汇中赋予“草”以贬义,用来形容那些粗糙、低俗甚至被鄙视、践踏的人、事和行为,如“草稿”、“草图”、“草民”、“草鄙”、“草菅人命”、“草台班子”等。因此,作为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也必须了解草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性,了解主要草资源的种类、分布、品质特性和经济用途。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曾在《草业科学》(2006年)撰文指出:“我们热切盼望饲用植物的新人茁壮成长。不幸的是在我国出现了横扫一切的‘高新’之风,属于‘非高新技术’的植物分类学于是难得立锥之地。分类学家中的年长者在萎缩中不断谢世,中年者在无奈中一一退休,青年者则另寻门路,纷纷转向、改行。现在植物分类和饲用植物分类不是青黄不接,而是完全断档了。一旦我们失去了从植物外形来认识植物的本领,以后我们来到草原上怎么工作?失去了植物分类,无异斩断了饲用植物的命脉。我们呼吁,我国各级有关领导,各个草业科学院所,力所能及地分出一点滋养,救救植物分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千万别再回到“本草”时代去了。”[5]因此,在草业科学专业开设这样的以植物分类为基础的草资源学课程是相当必要的。
草资源学是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特色课程,既是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研究生的专业学位课,已有6年的开设历史。从目前来看,我国设有草业科学本、专科专业的院校有30所[6],除华南农业大学外尚无其他院校开设该课程。从植物分类与识别的角度来说,一些学校开设有植物分类学,一些学校仅在植物学这门课程内介绍一些植物分类学的知识,真正有关草资源分类学的知识却很少涉及。因此,导致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乃至研究生甚至某些教师和研究人员,在草种识别、学名使用、材料交换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在汉语植物名称间存在许多同名异物、异名同物现象,例如叫“蜈蚣草”的植物多达9种之多,但它们分属9个不同的科属,分别为禾本科假俭草属(蜈蚣草Eremochloa cili-aris(L.)Merr.)、菊科蓍草属(蓍草Achillea alpina L.)、千屈菜科的千屈菜属(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L.)、玄参科婆婆纳属(水蔓青Veronica linariifolia Pall. ex Link)、茜草科耳草属(金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Palib.)Merr.)、兰科毛兰属(指叶毛兰Eria pannea Lindl.)、凤尾蕨科凤尾蕨属(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肾蕨科肾蕨属(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 (L.)Presl.)、鳞毛蕨科耳蕨属(对生耳蕨Polystichum deltodon(Bak.)Diels.),这属于同名异物[7]。再如,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又名铁线草、绊根草、爬根草、爬草、钱丝草、地板根、百慕大草、行仪芝、蟋蟀草,这属于异名同物[8]。因此,在科学交流中,如果仅使用汉语名称往往会造成理解的混乱。拉丁学名是由属名和种加词2个字所构成,可以反映该物种的隶属和亲缘关系,而许多汉语名称,特别是俗名和地方名往往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例如,在南方农田及草坪有1种极常见的杂草,民间俗称水花生,笔者首次听到此名时误认为是豆科花生属(Arachis)植物,其实是苋科莲子草属(Al-ternanthera)的空心莲子草(A. philoxeroides(Mart.) Griseb.)。可见,准确使用拉丁学名在草业科学研究中相当重要。
不仅民间如此,在许多学术论文中也经常看到植物名称使用不规范现象,以及错误拼写的拉丁学名,这在草业科学类学报及专著中屡见不鲜[8], 因为无论是论文作者还是学报编辑都不习惯使用拉丁学名或对其根本就不熟悉。这就需要通过草资源的学习来强化对拉丁学名的认识。
3 草资源学教学体会
3.1 教学体系构建
草资源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缺乏可选用的教材。在起初的教学中,主要依据作者读研究生期间的油印课本《禾本科植物学》为基础来开展教学,同时也参考其他一些涉及牧草及草坪草的书志。在6年的教学过程中几乎年年都在对讲义进行修改和完善,最终于2009年编著出版了《草资源学》教材[2],此时的教学及教材体系才趋于完善。该教材共分7章,内容涉及草资源的概念,中国草资源的研究历史、类型划分及区系组成,牧草及草坪草资源的评价与保护,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及其他科杂类草资源的识别要点、分布、品质特性和经济用途等。课堂教学也主要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莎草科及其他科杂类草资源的识别要点、分布、品质特性和经济用途等为重点教学内容。本科生教学为40学时,其中实验课12学时;研究生教学为60学时,实验课15学时;另有1周的野外实习。
3.2 强调拉丁学名的识别与记忆
植物拉丁学名是全世界唯一通用的名称体系,因此在教学别强调拉丁属名及种名的识别与记忆,每当介绍到植物属时,总要先剖析拉丁名的来源、构成、含义,以便学生记忆。例如,冰草属Agropyron,来源于希腊文,其中“agros”表示“野生”,“pyros”表示“小麦”,因此Agropyron的原意为“野生小麦”,同时也向学生讲解“agro-”的英文前缀表示“土壤、农业、田野”之意,这样剖析后,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英文单词识别能力,又指出了冰草属与小麦属(Triticum)之间的亲缘关系。当然也有资料将Agropyron解释为生于麦田之野草[9]。同样,剪股颖属Agrostis,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禾草”,并将这个词与英文单词agrostology(草本学,禾草学)及agrostologist(禾草学家)相联系,这样可不断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有些植物的拉丁学名与其汉语名称也是相对应的,如三叶草属Trifolium,“tri-”的拉丁文含义为“三”,“folium”的拉丁文含义为“叶片”,同时告诉学生“tri-”也是许多英文单词的前缀,如triacid(三(酸)价的)、triangular(三角形的)、triaxial(三轴的,三维的)、tricar(三轮汽车)、trichloride(三氯化物)、trichord(三弦乐器,三弦琴)、tricolor(三基色,三原色)、tricycle(三轮车)等。通过多年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3 突出花序及小穗在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识别中的重要性
禾本科与莎草科植物不像豆科等其他被子植物那样具有大而鲜艳的花朵。在具有大型花朵的植物中,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美丽的花朵,因此在对这些植物分类时,首先采用的是花部特征。对于禾本科及莎草科植物来说,首先被人们所看到的是其花序,因此加强花序特征的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所有的书著中,对禾草花序描述都比较模糊或不准确,缺乏统一的花序分类标准和可明确掌握的定义,因此给学生讲授时就变得十分困难。例如,对于金茅属(Eulalia)花序的描述通常为:总状花序数枚呈指状排列于秆顶。而此处的“总状花序”其穗轴的每节上着生有2枚小穗,其中1枚无柄,1枚有柄,这不符合总状花序的定义(穗轴的每1节上只着生1枚具柄小穗为总状花序),同时也不属于穗状花序(穗轴的每1节上着生1至数枚无柄小穗所形成的花序为穗状花序),为此笔者将其定义为“穗总状花序”。为了简单明了,也将金茅属的花序创造性地称为“穗总状分枝式的指状排列花序”。基于这一思路,笔者将禾草的花序总结为11类,即总状花序;穗状花序;圆锥花序;穗总状花序;总状分枝式的总状排列花序,如千金子属(Leptochloa);穗状分枝式的总状排列花序,如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总状分枝式的指状排列花序,如马唐属(Digitaria);穗状分枝式的指状排列花序,如狗牙根属;穗总状分枝式的总状排列花序,如孔颖草属(Bothriochloa);穗总状分枝式的圆锥状排列花序,如高粱属(Sorghum);穗总状分枝式的指状排列花序,如金茅属;其中第5~11类属于复合型花序,是笔者在研究他人书著的基础上总结出的新类型。这样归类的结果,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但需要说明的是,禾本科植物的花序构成十分复杂,这样的总结还远不能概括所有的花序类型,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补充。
3.4 充分理清各分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理清各分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对牧草及草坪草的育种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极为重要。在玉米、谷子、小麦、水稻等作物中,玉米与谷子亲缘关系最近,这由它们的分类地位和隶属关系所决定。玉米和谷子同属黍亚科,小麦隶属于早熟禾亚科,而水稻属于最原始的稻亚科。在牧草及草坪草的基因克隆、SSR引物开发等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搞清楚它们与水稻、玉米或小麦等作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也可大大提高其研究效率和试验的成功率,因为在GenBank中已有大量水稻、玉米和小麦的DNA信息。这些亲缘关系的知识就需要在草资源学的教学中加以阐明,这在一般的植物分类学课本中未涉及到。
3.5 重视教学方法改进,加强实践教学
草资源是一门以植物分类为核心内容的基础理论课。由于其内容复杂、知识枯燥、形式单调,成了一门“教师讲授起来无劲、学生学起来无趣”的课程。为了提高该门课的教学效果,通常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一是增加当地乡土植物的教学课时数,利用该地区人们熟悉的植物作为代表加以描述。注重直观教学,直接进行现场教学,把学习的课堂由狭小的教室延伸到广阔的自然空间;在不能进行现场教学的情况下,会在上课的前一天采集一些第2天讲课用的植物。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植物的一些特点充分地表达出来,便于学习理解、掌握。由于它具有图文并茂、动感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因而大大弥补了语言描述上的不足。二是开展野外实习[10-11]。野外实习是草资源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开设草资源学课程时一定要设置教学实习环节,在实习中不仅让学生认识植物,同时还要求他们学会使用检索表,并能自行编制简单的检索表。实习时,积极引导学生抓住植物的主要特征,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例如,在讲解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 Gaertn.)时要告诉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这种植物纤维发达、茎秆韧性强、不易掘断。同时,人们喜欢用其纤维蟋蟀,因此又称为“蟋蟀草”。另外,该种植物还具有许多其他禾草所不具有的特征,即其叶鞘两侧压扁而具脊。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自己亲身感受后,会牢牢地记住这种植物。在这一环节,要充分利用校园、农场、植物园以及附近山地的植物资源,帮助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植物种类,以加深其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课余采集和制作标本,鉴定植物种类。学生在野外实习和室内工作中获得的实践知识,也会对将来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积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任继周.草类植物[J].草业科学,2003,20(5):30-31.
[2] 解新明.草资源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山.中国草地饲用植物资源[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4.
[4] 张新全.草坪草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 任继周.千万别再回到“本草”时代去――从饲用植物学想到植物分类学的衰微[J].草业科学,2006,23(12):87-88.
[6] 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16-17.
[7] 张国栋.中草药同名异物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8] 夏汉平,赵南先.中国草坪科学发展过程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中国园林,2000(5):13-16.
[9] 耿以礼.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上一篇:幼儿园精品课程案例范例6篇
下一篇:毕业设计中期报告范例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