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广东省清远市有一个远近知名的明星企业――嘉博制药公司,他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是现年80岁的黄齐福。这是一位平易近人、精神矍铄,铁骨铮铮又充满爱心的老人,员工们亲切地称他为“福伯”。
福伯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福伯生于1936年,广东廉江人。他17岁参军,21岁复员,23岁入党,他当过7年的制药厂厂长、15年的党委书记,还做过合资制药企业的董事长,直到1997年正式退休。退休之后,不服老的福伯重新创业,一手缔造了一家明星企业,成为一名成功的私营企业家。
国企老总
福伯自从参加工作之后,就把全部的精力都扑在了制药事业上。最初,福伯先后在敬修堂药厂、星群药厂、侨光制药厂等知名制药企业从事基层工作。后来由于业务熟练、工作优秀,福伯被上级提拔,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国企高管生涯。
担任国企老总期间,福伯对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抓得有声有色,为这些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推动力。正因为这些出色的成就,福伯后来又成为了一家合资制药企业的董事长,一直做到退休。
在制药行业摸爬滚打几十年,加上长期担任国企领导的工作经历,让福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判断力。
明星私营企业家
虽然老年人创业,直到今天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但当年刚退休后不久,福伯就迫不及待地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1999年,黄齐福带着家人东拼西凑的100多万元到西安创业,与人合伙创办了国内首家“丙泊酚”注射液生产企业,后来因与合伙人产生分歧分道扬镳了。但这四年时间里,福伯赚到了第一桶金――1000万元。这时,家里人都劝他说,您都60多岁了,现在刚好又赚了一大笔钱,养老也有保障了,就踏踏实实地颐养天年吧?但福伯还是放不下继续创业的念头,在福伯的一再劝说下,最终家里人同意福伯再次创业。
有人曾问福伯,是什么信念支撑着您退休之后还要一次又一次地创业?福伯说,一个人活到80岁,除去读书用掉的20年,也就剩下60年,这60年就好比60块钱,用1块就少1块,是再也赚不回来的,所以必须省着花,把每1块钱的价值最大化。福伯还说,党和国家栽培了我,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这些无形的资产不像房产似的可以留给后人,所以我必须把这些经验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才感觉心理充实、踏实。
于是,在2003年,福伯拿出“第一桶金”加上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1500万元,开始进行第二次创业。这一回,福伯决心办一家高标准的制药企业。不论是采买生产设备,还是选择办厂地点,福伯都精心策划、严格要求。为了建设一流的生产线,福伯不惜再次四处举债花重金从国外采购一套高端的自动化生产设备。为了挑选最好的办厂地点,年近七旬的福伯辗转海南、广西等地考察比较,经过长达1年的考察论证,最终选择了在清远安家落户。经过几年建设,2006年公司正式投产。历经10多年的奋发图强,嘉博制药公司已经成长为专注麻醉疼痛领域、载药乳剂技术创新,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制药企业。而如今的福伯黄齐福,因为创办明星企业打造了老年人的创业传奇。76岁那年,黄齐福还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敢于承担 回报社会
福伯说,企业家办企业是讲求效益的,这个效益不仅是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
在福伯的公司,挂着“融入中国梦,才能与国家同进步”的标语。挂标语不是走形式、做样子,在福伯心目中,早已把自己的企业和个人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融入到中国梦中。福伯不仅要求公司时刻履行好纳税的义务,还非常注重对社会的回报。
在公司内部,福伯每个月都会召集员工上一堂时事政治课,围绕时事热点来讲党和国家的发展,号召大家把个人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统一起来。福伯还在公司专门成立了党总支,鼓励党员自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为社会多做贡献。
从公司成立之初起,福伯就组织公司党员为周边的孤寡老人送水,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组织党员为周边的困难群众送大米、腊肉。后来,福伯又带领员工对辖区一些贫困家庭给予长期的帮助。
第一件事,是跟我太太的结合,我们认识第四天就去领了结婚证。第二件事,是放着好好的印刷厂不经营,卖掉所有房产重新创业。尤其熟悉我的人都知道,这家印刷厂来之不易。
以前家里穷,考高中时要交140元的考试费,我交不起,只好辍学了。之后我当过建筑工地搬运工、公交车售票员,还摆过地摊。来到深圳后,我开始给一家印刷厂跑业务。渐渐地,我拉来的订单占到了工厂生产总量的70%。两年多以后,我全盘接手了这家工厂。
谈感情靠直觉,做生意也是。跑业务的时候我常常用阿里巴巴的平台,发现每天询价的有好几百人,却没有人真正下单。在网上“跟踪”到一个客户,我问他:两天给你报了7个价格,为什么你就是不下单?他说其实订单已经拿给别人做了,只不过是想来网上看看价格是高还是低,求个心理平衡。
这回答让我哭笑不得,也让我想到,是不是可以做一个面向社会的自动报价系统,通过一种便捷、低成本的方式把客户资源吸引过来?
我先后找了7家公司来开发这个系统,被退了7次定金。直到无意中认识了我的搭档、通印网的另一创始人周奇。他是一个资深的程序开发师,听了我的想法,当天就决定辞职跟着我一起创业。很快,我们组建起了几人的研发小团队。
但我们的资金并不充裕。我只好白天做印刷生意,晚上再教他们印刷知识,让他们可以编写相关的代码程序。换句话说,白天赚的钱晚上就花在他们身上。原本我计划的研发成本在50~100万元,但加上平台建设和这期间公司的日常运营费用,实际上一共花了360万元,全部靠我个人资金支撑。
通印网正式上线了,我也从“百万富翁”变成了“百万负翁”。
对我个人来说,没钱不可怕,我两手空空来到深圳,就算失败了,带个手机回家也是赚的。但就通印网而言,如果没钱,很多好想法就无法落地。比如,我花了两年时间,参考了100多本印刷相关书籍,编写了一本《通印印刷工艺标准手册》,展示各种印刷纸张、印刷加工工艺、各类包装模型以及常规印刷知识,即便是不懂印刷的人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所有的印刷知识。目前国内印刷行业缺少一个统一的工艺质量标准,我想如果大批量的用户都能拿这本手册作为采购参考,我们还愁没有订单吗?但仅凭现有的资金条件,要把书大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是不可能的,更别提后续的品牌推广、资源整合、系统升级……这些需要的是更大的资金投入。
当然,我也经历过疯狂找投资的时期。银行贷款贷不出、个人借贷利息太高,我开始一门心思找风投,结果却浪费不少资金和精力,也荒废了业务。我不再为了找风投而找风投,我理想中的投资人是既懂印刷、也懂互联网的,能够与通印网的发展理念相契合,并且还有一定的行业资源。我也想明白了,专心做眼前的事,做出一定成绩,自然会有合适的风投主动上门。
一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一个年轻人、一家小公司,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梦。如果真的梦想成真了,收获绝非一般。当然,我也想过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好在通印网属于轻资产运营,除了网站运营和人力成本外,就不会再有其他大的投入了。即便通印网规模做不到那么大,只留下几个人把现在手上的订单做一做,每年也可赚不少钱。
2005年底,李英祥一朋友乔迁新居,她前去贺喜。结果她在新房里呆了不到20分钟就有些受不了屋里刺鼻的油漆和涂料气味。她借故跑回去了。到家后她在想,现代家庭装修应该是以环保和健康为主,所以,环保家装应该是一个比较看好的行业。想到这,她就在网上开始搜集一些好的项目。经过几天的努力,她发现了有一种叫做“纳米秸秆门”的项目是一款环保型的好产品,应该适合现代家庭装修。于是,她打算以这个项目作为自己的创业途径。经与家人充分商量后,她便和厂家进行了联系沟通。这个厂家在北京,答应为她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李英祥很快赶到了北京的厂家,经过学习掌握了“纳米秸秆门”的生产技术。
学成回到家后,李英祥开始着手办纳米秸秆门厂了。2006年6月,筹备了几个月后,李英祥的纳米秸秆门厂在张家口的盛华东大街开张了。说是工厂,其实就是山坡上的几间普通的民房,全部的工人也仅仅只有5名。不过,李英祥却是踌躇满志,期望甚大。
在两个多月的加紧生产后,第一批纳米秸秆门生产出来了。然而,令李英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产品上市两个多月后,竟然无人问津,办厂投入的一大笔资金打了水漂。厂里的5名工人也辞职了。
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并没有让李英祥认输,因为自己没有摸清市场行情,单从产品出发让李英祥吃了大亏。但通过这次创业也算对门这个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她决定从市场入手,然后再去生产产品。
白天,李英祥到市区各个建材城去考察各种门的价格、用料、产地,了解什么门在市场上好卖。晚上回家,就上网搜索各种木门的知识。可是从市场上和网络上学习,仍然不知道这门该怎么做。
拿上父亲两个月的退休金,倔强的李英祥又只身来到木门生产企业比较多的北京大兴考察。她走进十几家木门生产厂家,接待她的都是销售经理,只谈,不谈生产技术。十几天没有收获,手里的钱越来越少。这天,一位老乡的话提醒了她。老乡了解到李英祥的情况,对她说:“现在创业难,还不如打工稳定呢!”李英祥如梦初醒,自己为什么不在大兴的木门厂打几个月工呢?李英祥进入了一家木门厂当了一名打磨工。每天戴着口罩兢兢业业地钻研技术,只要一休息,就和各个工序的师傅们聊天。在工厂打工的40多天里,李英祥基本掌握了从选材下料到封边验收的各道木门生产工序。除了掌握到各道工序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要求,李英祥还结识了不少行业内的朋友。
回到张家口后,李英祥发动亲朋好友筹集资金,开始重整旗鼓办起木门厂。产品出厂后,由于质优价廉,颇受经销商和家装公司的欢迎。生产仅3个月时间,就与20多家装饰公司和经销商签订了合同,卖出木门600多扇。在李英祥的木门厂全面走上正轨后,市场竞争也激烈起来。为了确保不在竞争中被人吃掉,李英祥把赚的钱全部重新投入到生产中,再次向亲朋好友借款,引进了有相当竞争力的烤漆门生产工艺,还取得了国家商标局颁发的“九天揽月”牌木门的注册商标。
2010年7月,李英祥翻新了厂房,引进了目前市场前景较好的烤漆门生产工艺,建立了无尘烤漆车间。
艰辛创业
勤劳加机会,是美籍华人梁兆锦事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梁兆锦是地道的广州人,后去了香港,在一间电子厂打工,1974年到了美国纽约。开头他人地生疏,又缺乏资金,无奈进了一间芽菜厂做工,不久转到餐馆,后来设法入了一间小型电子修理厂,发挥了自己原有的技术专长。此时,他碰到了第一个机会,考入邮政局。他主动要求上夜班,这样,白天他到厂上班,晚上去邮局做散工,经济收入便大大提高了。这时,他又有新的目标,一边做工,一边上大学,谋求新的发展。
当时,他得知一间犹太人开设的爱美臣电子厂,生意蒸蒸日上,便考进该厂当电子产品修理员。由于他技术好,人又勤奋,得到老板的青睐,被提拔为修理部的管工。他干着干着,又有了新的想法:难道到美国就打一辈子工吗?到了1982年,他和太太已经做了七八年工人,有了一笔存款,因而下决心自己创事业。开始,他曾想过办车衣厂,因他太太会车衣,他自己会修机器。但他更考虑要开一间电子方面的工厂,因为这是他的爱好和特长,而且他和爱美臣公司的关系也比较好。他的计划得到爱美臣的赞同,并获得财政上的支持。
刚开张的锦安电子厂设在华埠拉菲逸街,规模很小,除了他夫妻俩,只雇用几个工人,租用600平方米左右大的旧工厂。白天,他和太太从事工厂的管理工作,对外联络、工具零件的采购等他们都亲力亲为。白天干不完,晚上接着干。会计、生产计划、扩大营业计划等,常常是在深夜完成的。这时,他从大学学来的工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正好派上用场,在香港电子厂的工作经验对他也有帮助。因此,不久他就将工厂管理得井井有条,很有生气。爱美臣电子厂给锦安厂运来一车要修理的产品,他领着工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任务。小小的锦安厂发展得很顺利,职工增至20多人,营业额不断上升。由于原工厂地址过小,他于1984年把工厂迁至布碌伦区,租了一间3000平方米左右的大工厂这样可以大施拳脚了。他的远大眼光和魄力,为日后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情系横河
1993年冬天,梁兆锦作为美国广州总商会会长,应广州市长的邀请,组织一个美国华人财团来广州考察投资环境。在此期间,他挂念着当知青期间的博罗县横河镇白马山林场场长冯春桃,便给老场长写了一封信,感谢他和横河人民当年给他的厚爱。
原来,1966年9月,粱兆锦等50名广州市荔湾区的学生,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博罗县横江镇白马山林场插队落户。在两年多的知青生活中,冯春华场长等众多的横河人无微不至地关怀和帮助广州知青,使他们平安地度过了难忘而又艰苦的知青日子。尽管梁兆锦已离开了白马山多年,在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始终忘不了当年冯场长的关心和照顾,忘不了横河这个“第二故乡”。
梁兆锦这次到广州考察,冯春桃老场长和横河镇政府的领导特地前来广州会见,探讨和投资合作项目,初步敲定合资建酒店的意向。
第二年3月,梁兆锦如约专程从美国来到博罗横河,签订了投资合同。4月组成公司,5月18日奠基,11月18日酒店大楼建成。横河镇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横河大酒店顺利开业。梁兆锦投资了700多万元,他深情地说:“这是我的一份感情投资,我投资锦河大酒店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帮助横河的发展,报答冯春桃等横河人民对我的恩情。酒店今后如果赚了钱,我将把所得的钱都捐献给横河建设学校、幼儿园、老人院等,不带一分钱回美国。”
在酒店建设期间,他不止是投资者,还当起了技工、杂工、工程师,绘图纸、买材料、装空调、甚至掏厕所,他都亲自动手干。对此,横河人十分感动,可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什么,因为这是在家乡。”
春节假期,《新智囊》编辑部派给了我一个任务――为我的校友孙陶然先生的新书《创业36条军规》写书评。孙陶然先生我虽不认识,但早已是仰慕已久,再加上周围的“圈子”差不多,我们有许多共同的朋友和有些类似的经历,又正值智囊传媒也在第二个“创业期”,因此,我认为在相对安静的假期里,从这本书中汲取营养,应该是一大快事!
孙先生果然厉害,当翻开这本书时,我看到有那么多的“名人”为这本书写序和跋,其中不乏我熟悉的师长和朋友。于是,我的第一反应是――还需要我写书评吗?也许正是没有了要写书评的功利心和任务感,反让我把这本书读得更“精”了些。
大凡经历过创业的人都有一种“通感”。几年前,我曾经发过一番感慨,记得我曾把做企业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搞投资的,他们讲求的是“机会”与“退出”,在他们眼里,利益与风险是核心要素;另一类就是从事产业的,他们的信念则是“梦想”与“坚持”。在困难频出的时候,这些人用“梦想”激励和改变自己,当黑暗降临的时候,这些人用“坚持”熬到了天明。在孙陶然先生这本新书里的第一部分――“创业是怎么回事?”中,就写道:“梦想,是唯一的创业理由!”
创业就是一个逐梦的过程!作者在书中写道:“人生最大的悲哀,在于当我们抱着儿孙玩耍时,我们讲不出自己当年的故事。人生更大的悲哀,在于当我们濒临死亡时,有太多的事情还没有去做。”在作者看来,伟大的创业都源于伟大的梦想,如果你有梦想就去创业吧。如果你不喜欢创业,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不要去做。过去20年,我自己亲自操盘和参与过的每一家公司(这些公司都做到了行业数一数二的位置),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梦想。
为此,作者还引用乔布斯所说的:“人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这是浪费时间。不要囿于成见,那是在按照别人设想的结果而活。不要让别人观点的聒噪声淹没自己的心声。最主要的是,要有跟着自己的感觉和直觉走的勇气。”
在这本书的第七部分,也就是他在拥抱资本的前期,作者告诉读者:“坚持是必须的,维持是没有意义的!” 在作者看来,创业是长跑,学会坚持才可能成功,但是为维持而做的坚持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该放弃的时候就放弃,该转型的时候就转型,很多成功的公司,最终成就的和出发时设想的都不一样。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挫折、痛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每一次经历大风大浪都退缩或是放弃,就不会成功!
在此,作者又引用了乔布斯的名言:“成功的创业和失败的创业间的差距就在于坚持。”从书中可以看出,乔布斯对于孙陶然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而这似乎印证了我前面所说的――创业者之间都有“通感”吧!当然,对于包括我在内的还在路上的“创业者”来说,“远学乔布斯,近学孙陶然”似乎是一个选择,呵呵!
但在“精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想到了另一位成功的“创业者”――扎克伯格,Facebook(脸谱网)的创始人。就在我节后准备交稿时候,美国传来消息,2月2日,脸谱网申请上市。我注意到国内媒体对此事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一个创办仅8年年收入就达到40亿美元的传奇企业》、《Facebook“帝国”粉丝逾8亿,创始人“小扎”或成全球第九大富豪》、《脸谱将上市,可造就逾千名百万富翁》……而在斯坦福大学公开课上,扎克伯格谈Facebook创业历程时,却没有谈个人的“创业史”,而是谈了以下几个部分――1、产品研发;2、团队的能量;3、寻找合适的员工;4、如何盈利;5、创业技能的学习;6、企业中的沟通与倾听;7、投资新点子;8、自由时间孕育自由思想;9、挑战无处不在。更令人钦佩的是,当这兄弟在斯坦福说这番话的时间是2005年,他刚刚创业不久。
扎克伯格的成功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样的看问题的“视角”,而什么样的“视角”决定了什么样的“行动”,什么样的“行动”又决定了未来什么样的“结果”!我想,仅从视角而言,从个人的成功到组织成长的关注,就已经是脸谱网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的创业财富了!
多年来,我看到身边有不少“梦想和坚持”的人们(当然也自认为包括我自己),但问题是,如何让“个人的梦想”变成“组织的梦想”?如何让“个人的坚持”变成“团队不懈的努力”呢?孙陶然的《创业36条军规》似乎没有太多的涉及,这似乎是这本书定位成“创业军规”的一个遗憾!毕竟,中国的企业发展从一开始就需要告别“英雄+战士”的思维模式和发展模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的那样:“写这本小书的缘起是两个非常偶然的因素。一个机缘是牛文文《创业家》杂志搞的黑马成长营。我被老牛拉着做了第一批黑马导师。老牛同志认为我们这些人必须把自己创业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拿出来和创业者分享,因为准备时间比较紧,我就根据创业路上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写了36句话,命名为‘创业36条军规’和大家作了一次分享,这就是‘军规’的由来。另一个机缘是微博。我也是被牛文文拉着开的微博,于是就顺手把每一句话加了些注释发在了我的微博上,没想到被很多人转发,也引来一些出版界的朋友,大家鼓动我写成书等等,后来就有了中信出版社的约稿,也就有了今天这本书。”
牛文文也是我多年的朋友,看到作者的这段文字,我眼前一下子就能浮现出老牛的身影来。他和我一样,媒体做长了,总会留下一个“好为人师”以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毛病。我想,“多少多少条军规“的标题也是他“撺掇”的吧!哈哈!
最后有一个小建议:在我看来,本书最大亮点恰恰是孙陶然先生把自己创业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拿出来和创业者分享,其中的价值不在于是否“系统”,而恰恰在于“分享”。而书中的创业“历程”与“感悟”又恰恰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而所谓的“创业36条军规”多少有些让创业者“必须接受”、“不可违背”的涵义在,不如回到作者在“自序”中所写的创作本源――“历程”、“感悟”与“分享”!还不如把这本书的书名改为《创业36个印记》更为贴切!
创业之路有千条万条,孙陶然先生在这条道路上所留下的“36个印记”是我们每一个创业者的财富!
【 点评人 】